发布日期:2024-08-08 10:34 点击次数:135
近期,一项关乎中国城市发展与楼市格局的重大决策悄然落地——财政部与住建部联合宣布,自2024年起,中央财政将定向支持一批城市开展城市更新行动,首批共选定15座城市作为示范点。此消息一出,立刻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。
这份城市名单中,石家庄、太原、沈阳、上海、南京、杭州、合肥、福州、南昌、青岛、武汉、东莞、重庆、成都、西安等赫然在列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份名单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鲜明的特点:大湾区仅东莞一座城市入选,而长三角区域,特别是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占据了显著位置。这一布局并非偶然,而是基于国家对首批示范城市定位的明确原则:即侧重于超大特大城市及长江经济带的大城市,旨在通过这些城市的更新改造,引领带动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与结构优化。
城市更新行动涵盖广泛,包括城市地下管网的现代化改造、污水管网的全面覆盖、市政设施的升级完善以及老旧社区的焕新。中央财政投入的同时,也明确规定,城市更新资金不得与2023年的其他中央财政资金来源重复使用,如增发国债、中央预算内投资等,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。
为何此时推出城市更新计划?其背后蕴含多重考量:首先,城市更新作为“大基建+房地产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传统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,在当前经济承压之际,通过启动新项目来稳增长、保就业显得尤为关键。其次,此举旨在提升城市中心地带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,改善环境质量,进一步凸显大城市的战略价值。再者,城市更新的核心在于老旧区域的改造,这不仅直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,还通过改善旧房条件,激发新的购房需求,加速房地产去库存过程,进而提振财政收入。
对于入选的15城而言,它们将获得来自中央的政策扶持与财政补贴,补贴额度依据地区差异而定:东部城市不超过8亿元,中部城市10亿元,西部城市及直辖市上限为12亿元。如此一来,上海、成都、重庆、西安等直辖市可获最高12亿元补助,中部的太原、武汉等城市则为10亿元,东部的南京、杭州等为8亿元。尽管数额看似不多,但这释放的政策信号意义深远,预示着中央在大基建投资上更加注重效率与针对性,不再盲目撒网,而是集中资源于最具潜力的区域。
未来的城市竞争格局,马太效应将进一步放大。资金和人口将持续向大城市流动,中小城市面临资金短缺、基础设施老化、教育资源整合、居住环境恶化等问题,年轻人口流失速度恐将加快。面对此情此景,三四五线城市若想通过棚户区改造等方式激活楼市,恐怕难度颇大,且需谨防负面效应。
各大城市已纷纷响应,制定城市更新的具体规划。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九次提及城市更新,计划大规模改造老旧社区、工业区和商业区,如推进“两旧一村”改造,外滩“第二立面”更新等项目,力求拉动经济增长。沈阳则强调城市有机更新,涉及数百个老旧小区和基础设施改造,同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绿化空间扩展股票配资吧,努力构建北方特色公园城市。